蜜桃影视网北京12月6日电(记者 李楠)12月5日,正值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由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协办的 “赓续四十载,再‘普’新篇章”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土壤剖面数据集》。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杨鹏、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二处处长刘健、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门立军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刘旭,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土壤剖面数据集》总编委全体成员出席活动。
《中国土壤剖面数据集》是全面展现我国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的科学巨著。全集共25卷,包含2751万字、4500余幅图,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数据集以分县土壤图和土壤剖面理化性状表为核心,详尽提供了全国土壤资源与质量数据。覆盖全国2200多个县,收录6万3千多个土壤剖面的数据。根据土壤剖面数量和地域特点,既有合订卷也有单卷。各卷主要含分县土壤类型图、主要土壤类型说明、土壤剖面点分布图与土壤剖面理化性状表、分县中心区气候特征值;同时还含有全国和各省的土壤图、土壤有机质含量图与地势图,便于读者在全国、省级和县级不同视角和尺度上,了解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土壤类型、土壤肥力与气候条件、地势、地貌之间的相互关联。
《中国土壤剖面数据集》是对我国珍贵历史土壤调查资料的抢救性发掘、整理与永久保存。数据集中的分县土壤图与土壤剖面理化性状表,主要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简称“土壤二普”)的调查资料。二普首次在全国范围进行了较高密度的土壤采样化验,开启了我国用土壤理化性状量化指标描述土壤资源与土壤质量状况的时代。然而,受历史条件所限,这些资料主要为纸质图件和非正式出版物,数量有限且分散保存,损毁严重。为此,项目团队联合50多家科研单位,抢救性收集与整理了各地的高精度土壤调查成果。该数据集收录的土壤质量数据,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起始点数据,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对了解土壤与环境质量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数据集编制团队创建了以智能设计为核心的土壤时空大数据整合与表达方法。土壤作为农业基石,其时空数据的整合对科学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农田、实施耕地保育及污染防治等至关重要。土壤时空大数据还为预测土壤与环境质量演变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被国际土壤科学研究视为重中之重。经过20余年的研究,团队成功融合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制图学、3S技术及土壤学方法,首创了以智能设计为核心的土壤时空大数据整合、表达方法。该方法以智能流程替代传统人工流程,科学目标实现率高达99.9%,工程效率提升了千倍,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成全域具时间序列高精度数字土壤的大疆域国家。
数据集与高精度土壤时空大数据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等国家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显著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条件。2022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时隔40年再次启动全面土壤“体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集在此项工作中发挥了三方面关键作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助力制作工作底图与科学布点;提供理论方法借鉴,提升数字化图件成果的精度与汇总效率;提供演化分析依据,指导土壤改良与耕地保护。此外,数据集还提炼了我国海量土壤信息中的核心价值,为农业、林业等多部门提供了基础数据,助力绿色、特色及节水农业的发展。
本项工作自1999年启动,历时25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联合全国20余个科研单位共同完成。首席科学家张维理研究员带领团队融合多学科技术,创新完成了数百个模型、模块设计,校核了数万专题图表。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出版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方资助与支持,以及老一辈土壤科学家的关心和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沈其荣,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高度评价该数据集,认为其将推动多个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
会上举行了赠书仪式,并签署了设立“耕地保护利用研究与科普”专项基金的战略合作协议。该基金将支持相关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推动科技与教育在耕地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数据集分卷主编、专家等参加了活动。